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其实就是一个树立怀疑,解决怀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放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乐趣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我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我先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学生能说出纸最早发明的国家和时间?”在同学们给出了“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之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知道我们的国家在发明纸之前用什么做书写材料?”在同学们回答完“龟甲、竹木简或帛”之后,我简单地向同学们介绍了纸发明之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主要是龟甲、兽骨,还有铜、玉等;西周-主要是铜;春秋-竹木简盛行,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帛有什么缺点?”当学生回答:“竹简太笨重,而帛贵”之后,我教学生看彩图27 “汉代木简”,指出这是汉代以前的书。看着这本用绳子串成的木简书,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又加了一句:“如果你们的书包里有学习资料,或者有木简,那该有多少木简呢?学生们听完之后,不禁议论纷纷,都觉得纸的发明实在是太伟大了。接着我又问了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东汉蔡伦为何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所以学生的答案难以准确,而且这个问题必须要理解。我跟学生说:“蔡伦之前做的纸质量差,容易裂,粗细不一,急需改进。”我还指着《蔡伦》说:“东汉宦官蔡伦,公元105年改良造纸,让学生在书中找出造纸的原料。”这样就把学生引向了“一村又一村”的局面,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更明白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的重大意义。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1) 下一篇:返回列表
f 《说尺子》
f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二)
f 大学生创业论文(十五)
f 重庆市江津市三校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期
f 历史小论文(3)
f 来自夏天的感动
f 谈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2)
f 教育相关论文(二十五)
f 家长教育论文(七)